影音專區

影音專區

本單元包含照片選輯、錄音檔案、歷史影片等材料。錄音檔案為李濟、勞榦、嚴耕望、余英時四位先生的演講檔,內容涵蓋考古發掘、漢代的簡牘與政治、治史經驗、清代思想史等各方面,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與歷史意義,這批錄音檔案為首度公開。歷史影片的內容為1935年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岡大墓的發掘,重新經過數位修復之後,首度以高解析度的方式公開。

照片選輯

1936年 同仁於南京史語所合影

1936年 同仁於南京史語所合影

1936年,同仁於南京史語所合影,照片左起為徐中舒、王湘、梁思永、董作賓、石璋如、李濟、郭寶鈞、高去尋、劉燿、李光宇、李景聃、胡厚宣、祁延霈。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ae92633b24a03a8c6beb893585980fb.jpg?itok=jT_HJ3cN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ae92633b24a03a8c6beb893585980fb.jpg?itok=QSKs2ClY
1936年1月 傅斯年與同仁於北平北海靜心齋合影

1936年1月 傅斯年與同仁於北平北海靜心齋合影

1936年1月28日,傅斯年移家南京,同仁於北平北海靜心齋合影。傅斯年(左二)、陳寅恪(左三)梁思永(前中)、徐中舒(右二)。 收入《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1995,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352ef35631cbbbb5ef3f3e70507b5da.jpg?itok=QsT99eu9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352ef35631cbbbb5ef3f3e70507b5da.jpg?itok=eeNwX_sz
1936年4月 南京雞鳴寺路本院總辦事處

1936年4月 南京雞鳴寺路本院總辦事處

1936年4月,南京雞鳴寺路本院總辦事處。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ff8a576afc4176b2c59f1d3b3b896822.jpg?itok=D9IGbZcb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ff8a576afc4176b2c59f1d3b3b896822.jpg?itok=8bOdSnV5
昆明寶臺山觀音殿旁一組(歷史組)辦公室外觀

昆明寶臺山觀音殿旁一組(歷史組)辦公室外觀

昆明寶臺山觀音殿旁(九間房)一組(歷史組)辦公室外觀。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3eb97c09a4cae5a306f3816ccf04cfa0.jpg?itok=XtYgPvm8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3eb97c09a4cae5a306f3816ccf04cfa0.jpg?itok=t7IJ_pew
1939年 昆明龍泉鎮龍頭村二組(語言學)辦公室內部

1939年 昆明龍泉鎮龍頭村二組(語言學)辦公室內部

1939年,昆明龍泉鎮龍頭村二組(語言學)辦公室內部。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2018),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725e29ac1b6ad26eada452c95045249d.jpg?itok=euDyc8dH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725e29ac1b6ad26eada452c95045249d.jpg?itok=VY-PAPYH
昆明寶臺山觀音殿善本書室外觀

昆明寶臺山觀音殿善本書室外觀

昆明寶臺山觀音殿善本書室外觀。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f8886dd7cd4ec1f89f2d0f3f974347fc.jpg?itok=AWNARBds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f8886dd7cd4ec1f89f2d0f3f974347fc.jpg?itok=FyeB0-U1
1939年 傅斯年在昆明校勘《明實錄》

1939年 傅斯年在昆明校勘《明實錄》

1939年,傅斯年在昆明寶臺山觀音殿的善本書室校勘《明實錄》。 收入《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1995)、《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2018),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74a2158a2ef19ac173898c07c7afef58.jpg?itok=-FiAidGN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74a2158a2ef19ac173898c07c7afef58.jpg?itok=vQ1yWQq_
1939年 昆明寶臺山歷史組辦公室內部

1939年 昆明寶臺山歷史組辦公室內部

1939年,昆明寶臺山歷史組辦公室內部。右一為勞榦,右三為陳槃。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2018),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fa2553b0b2c30820d9b4ef6a43d30e80.jpg?itok=NX2hyEGy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fa2553b0b2c30820d9b4ef6a43d30e80.jpg?itok=F8o_fmx_
昆明龍泉鎮瓦窯村四組體質人類學所在地

昆明龍泉鎮瓦窯村四組體質人類學所在地

昆明龍泉鎮瓦窯村普惠庵大門-四組體質人類學所在地。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7fe4449872ef06817c9781c13627e42.jpg?itok=QWSJ_v2o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7fe4449872ef06817c9781c13627e42.jpg?itok=_MfmMEH7
1939年 昆明龍泉鎮龍頭村三組(考古學組)銅器研究室

1939年 昆明龍泉鎮龍頭村三組(考古學組)銅器研究室

1939年,昆明龍泉鎮龍頭村三組(考古學組)銅器研究室。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2018),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8b04c2384a291bea1fec5bb13eb8ad5.jpg?itok=9Q15Vjq6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8b04c2384a291bea1fec5bb13eb8ad5.jpg?itok=0NjAZN6I
昆明龍泉鎮瓦窯村四組體質人類學標本室

昆明龍泉鎮瓦窯村四組體質人類學標本室

昆明龍泉鎮瓦窯村普惠庵四組體質人類學標本室 收入《龍頭一年:抗戰期間昆明北郊的農村》,2007,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7ee380abe2c0f2166e7bbc52593ac94.jpg?itok=i2sRzOT2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7ee380abe2c0f2166e7bbc52593ac94.jpg?itok=06yoxjUR
四川李莊史語所西文圖書室

四川李莊史語所西文圖書室

四川李莊史語所西文圖書室。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da6180887efcdf57eb2b37927c532dc2.jpg?itok=PRWM-3AQ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da6180887efcdf57eb2b37927c532dc2.jpg?itok=iaEHFP1_
四川李莊史語所中文圖書室

四川李莊史語所中文圖書室

四川李莊史語所中文圖書室。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a675d9c21b47ec2d5471a55eacf966f.jpg?itok=jGPn15Kh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a675d9c21b47ec2d5471a55eacf966f.jpg?itok=pQJfEIiF
1941年6月 四川李莊展覽會展示人類學組文物

1941年6月 四川李莊展覽會展示人類學組文物

1941年6月,在四川李莊舉辦展覽(演講)會,照片中為人類學組展品。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6684a2b28a5ea0d0694c8e483ada796e.jpg?itok=lKMVS7KN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6684a2b28a5ea0d0694c8e483ada796e.jpg?itok=mRrs925B
1941年6月 四川李莊展覽會展示考古文物

1941年6月 四川李莊展覽會展示考古文物

1941年6月,在四川李莊舉辦展覽(演講)會,照片中為考古組展品。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3badcbf7db1fde7a04d9c8df11962b3.jpg?itok=JzGUdW09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3badcbf7db1fde7a04d9c8df11962b3.jpg?itok=eMS0gCAR
1942年 勞榦調查敦煌莫高窟

1942年 勞榦調查敦煌莫高窟

1942年,勞榦調查敦煌莫高窟。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bd44fc9791a407674bb2f1311aecdb9d.jpg?itok=nUuYYydt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bd44fc9791a407674bb2f1311aecdb9d.jpg?itok=4QSmwLcG
1945年 本院南京接收人員與日本管理人員

1945年 本院南京接收人員與日本管理人員

1945年,本院南京接收人員與日本管理人員。左起:谷田瀧康、趙子銘(地質所)、王仲濟、高玉華(總務處)、石璋如(史語所)。 收入《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2002,近史所﹔《史語所舊檔文書選輯》,2018,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dc39d435a77df1570f9ca53dee9ce620.jpg?itok=tbHq9_J2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dc39d435a77df1570f9ca53dee9ce620.jpg?itok=ddTTqtUw
1951年 同仁歡迎朱家驊院長、胡適先生蒞臨楊梅辦公室

1951年 同仁歡迎朱家驊院長、胡適先生蒞臨楊梅辦公室

1951年,史語所同仁歡迎朱家驊院長(前排右四)、胡適(前排右三)蒞臨楊梅合影。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9c5d4bdbe724eed679c5c21e4c75cba.jpg?itok=lK6mYCc9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9c5d4bdbe724eed679c5c21e4c75cba.jpg?itok=S6_FlURE
石璋如等人在楊梅史語所與外賓合影

石璋如等人在楊梅史語所與外賓合影

石璋如(右一)、李光濤(右二)、李濟(右三)、董作賓(右五)在楊梅史語所與外賓合影。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8f9242275e8e1cb2175ce483846beb7.jpg?itok=O7L6C4U9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8f9242275e8e1cb2175ce483846beb7.jpg?itok=h8c6WmkA
楊梅時期同仁辦公情形

楊梅時期同仁辦公情形

楊梅時期-同仁辦公情形。右為黃慶樂。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57b174b4e50c174653701a826e6595d.jpg?itok=-1hecCFb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57b174b4e50c174653701a826e6595d.jpg?itok=p3082BLB
1951年 胡適參觀楊梅史語所

1951年 胡適參觀楊梅史語所

1951年,胡適(中,史語所通信研究員)應朱家驊院長邀請,參觀楊梅史語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79da2c82bd69188da92ab9a29d8dbd3.jpg?itok=a_kmv2Pf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79da2c82bd69188da92ab9a29d8dbd3.jpg?itok=Tfzk_EeK
楊梅時期同仁辦公情形

楊梅時期同仁辦公情形

楊梅時期-同仁(周龍)辦公情形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4bc130573dbc511dfe6440b7c810e383.jpg?itok=v6ZfLUey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4bc130573dbc511dfe6440b7c810e383.jpg?itok=CuA1iugp
1956年夏 芮逸夫領隊進行環島原住民調查

1956年夏 芮逸夫領隊進行環島原住民調查

1956年夏,芮逸夫領隊進行環島原住民調查,隊員穿著屏東排灣族頭目服飾合影留念。左起施璧倫、陳恩綺、芮逸夫、管東貴、邱其謙。(照片提供/文字說明:管東貴)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d6ab877fe7fad99cde9882dfa8b880e.jpg?itok=W7Nq-USI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d6ab877fe7fad99cde9882dfa8b880e.jpg?itok=r8ryJFgm
1957年11月 石璋如、董作賓、郭廷以等人攝於南港

1957年11月 石璋如、董作賓、郭廷以等人攝於南港

1957年11月26日,石璋如(右一)、董作賓(右二)、郭廷以(右四)等人攝於南港。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a75e3f25c73167ae2638ef4fa5d80705.jpg?itok=0NJuZTFw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a75e3f25c73167ae2638ef4fa5d80705.jpg?itok=5XAtRvPQ
1958年夏 董同龢帶隊赴阿里山調查鄒族語言

1958年夏 董同龢帶隊赴阿里山調查鄒族語言

1958年暑假,董同龢帶隊赴阿里山調查鄒族語言,在阿里山鐵路「十字路」站下車,步行四小時至達班村。左起:董同龢、管東貴、王崧興。(照片提供/文字說明:管東貴 )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f2e5606afc5cd78cab928932c7e4a701.jpg?itok=DCtVve3q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f2e5606afc5cd78cab928932c7e4a701.jpg?itok=jU_l25iM
1959年1月 胡適院長與同仁歡迎趙元任伉儷回台

1959年1月 胡適院長與同仁歡迎趙元任伉儷回台

1959年1月,胡適院長與同仁歡迎趙元任伉儷回台,攝於南港本院會議室前。(照片提供:李前珍)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5c5306e637f4644bdf878ada31ef83e.jpg?itok=fCz2cTXL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5c5306e637f4644bdf878ada31ef83e.jpg?itok=zFMUdS8H
1959年冬 李濟與同仁、眷屬在胡適院長宿舍前合影

1959年冬 李濟與同仁、眷屬在胡適院長宿舍前合影

1959年冬,李濟(前排著西裝者)與同仁、眷屬在胡適院長宿舍前合影。後排右二為管東貴。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11bcc723dd17c3401a49f5043393774.jpg?itok=WHSFS7I4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11bcc723dd17c3401a49f5043393774.jpg?itok=lrl8weCA
1961年9月 胡適院長於本院通車典禮致詞

1961年9月 胡適院長於本院通車典禮致詞

1961年9月,公路局台北東站至南港中研院通車典禮,胡適院長致詞。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4e913209062b297ada2e3e76957aa909.jpg?itok=prFaJmQp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4e913209062b297ada2e3e76957aa909.jpg?itok=TAws8kb4
1961年9月 中研院通車典禮

1961年9月 中研院通車典禮

1961年9月,公路局臺北東站至南港中研院通車,本院舉辦通車典禮。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bdda7eefe8143b05b10b12f0d67d6ebb.jpg?itok=p2-MgwpW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bdda7eefe8143b05b10b12f0d67d6ebb.jpg?itok=FxifnvJj
1962年2月 吳大猷院士與吳健雄院士參觀本所考古文物

1962年2月 吳大猷院士與吳健雄院士參觀本所考古文物

1962年2月,吳健雄院士(左)與吳大猷院士(中)參觀史語所考古文物,右為陳仲玉。(照片提供:陳仲玉)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9d90166fec8db0757d02136fca8512e3.jpg?itok=F9Ojh7jc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9d90166fec8db0757d02136fca8512e3.jpg?itok=cfrXg-zz
1962年 安陽出土玉象赴美參展返臺驗收

1962年 安陽出土玉象赴美參展返臺驗收

1962年,史語所藏安陽出土玉象一尊參加美國西雅圖21世紀博覽會回臺,管理員胡占魁(右二)赴海關驗收。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8a6688e4c0aaa8e15b3e00d146a77f1.jpg?itok=dvQaO3ah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8a6688e4c0aaa8e15b3e00d146a77f1.jpg?itok=g8uZVGsa
1962年10月 第二屆亞洲歷史學家會議

1962年10月 第二屆亞洲歷史學家會議

1962年10月6-9日,「第二屆亞洲歷史學家會議」在臺北舉行,中央研究院與會代表合影。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3b5194aa97aaa75cad932ec2ba03a001.jpg?itok=SnxpfiBw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3b5194aa97aaa75cad932ec2ba03a001.jpg?itok=Sjh6BLI_
1963年3月 李方桂於傅斯年誕辰紀念會上演講

1963年3月 李方桂於傅斯年誕辰紀念會上演講

1963年3月26日,李方桂於傅斯年誕辰紀念會上演講。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83d176b93d0500747125243cd721e6a5.jpg?itok=RESsQi_1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83d176b93d0500747125243cd721e6a5.jpg?itok=1opirmjW
1963年4月 高去尋等人攝於臺大文學院中庭

1963年4月 高去尋等人攝於臺大文學院中庭

1963年4月,左起:高去尋、石璋如、宋文薰、張光直攝於臺大文學院中庭。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d9622e6a63eb8e3f21bcbc4b57ab361c.jpg?itok=j6ncNhqA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d9622e6a63eb8e3f21bcbc4b57ab361c.jpg?itok=X8hAPXYt
1964年 高去尋、張光直參訪宋文薰發掘營埔遺址

1964年 高去尋、張光直參訪宋文薰發掘營埔遺址

1964年,張光直(左)、高去尋(右)參訪宋文薰發掘台中大肚鄉營埔遺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0e5b5c48562725e6ede45ffd94a9e585.jpg?itok=IocRSslv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0e5b5c48562725e6ede45ffd94a9e585.jpg?itok=yxnI4QGG
1964年 許倬雲參訪宋文薰發掘營埔遺址

1964年 許倬雲參訪宋文薰發掘營埔遺址

1964年,許倬雲(左)參訪宋文薰發掘台中大肚鄉營埔遺址。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c272cd374a9e97cb175026fc23111ac.jpg?itok=THA6VzYb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c272cd374a9e97cb175026fc23111ac.jpg?itok=03aEnVXT
1965年11月 梅原末治與李濟等人攝於蔡元培紀念館

1965年11月 梅原末治與李濟等人攝於蔡元培紀念館

1965年11月20日,日本考古學家梅原末治與李濟等人攝於蔡元培紀念館。左起:陳奇祿、高去尋、石璋如、李濟、張秉權、梅原末治、譚旦冏、蔣復璁、凌純聲、李光宇、李霖燦。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468247d251b8cb75930ca63030ae16d1.jpg?itok=6sn2SZvJ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468247d251b8cb75930ca63030ae16d1.jpg?itok=0DmSFfVA
1966年4月 西班牙東方學院院長參觀考古文物

1966年4月 西班牙東方學院院長參觀考古文物

1966年4月1日,西班牙東方學院院長(右二)參觀考古文物,陳仲玉(左二)解說。(照片提供:陳仲玉)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3cbfdff46b2656d9a04d7a8c58ed5593.jpg?itok=YPDNyGrj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3cbfdff46b2656d9a04d7a8c58ed5593.jpg?itok=DDJP1jLP
1969年4月 同仁與密西根大學賀凱教授(Charles O. Hucker )合影

1969年4月 同仁與密西根大學賀凱教授(Charles O. Hucker )合影

1969年4月,同仁歡迎密西根大學賀凱教授(Charles O. Hucker )來訪,於蔡元培紀念館前合影。前排左起:陳槃、芮逸夫、賀凱、石璋如、嚴亦雲、楊時逢,後排左起:荊允敬、楊希枚、吳緝華、高去尋、黃彰健、張秉權。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9641786dc690b549ae40b840cd94ba6c.jpg?itok=ZV9YpBFx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9641786dc690b549ae40b840cd94ba6c.jpg?itok=XzUQRoSD
1973年 臧振華碩士論文口試委員合影

1973年 臧振華碩士論文口試委員合影

1973年,臧振華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於臺大考古人類學系館前合影。左起:張光直、宋文薰、石璋如、李濟、高去尋、李亦園。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ae0e5350fe4b6cc4621ac53b9a136910.jpg?itok=Y0OVW-_A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ae0e5350fe4b6cc4621ac53b9a136910.jpg?itok=Wf9dU3hG
1979年 李濟八十五歲壽慶與同仁暨眷屬合影

1979年 李濟八十五歲壽慶與同仁暨眷屬合影

1979年,李濟八十五歲壽慶與同仁暨眷屬合影。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088d561c89b57a9ada5b886bd111591.jpg?itok=DzPICFrA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088d561c89b57a9ada5b886bd111591.jpg?itok=tcJh8KZb
1986年 張光直與史語所同仁攝於考古館前

1986年 張光直與史語所同仁攝於考古館前

1986年,張光直與史語所同仁攝於考古館前。左起:劉益昌、張光直、何世坤、石璋如、高去尋、芮逸夫、杜正勝、臧振華、邱敏勇、陳仲玉、萬家保。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a5acfa550457dba96329813dc4ae869.jpg?itok=897Yf_eD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a5acfa550457dba96329813dc4ae869.jpg?itok=Vn4tE_jz
1994年11月 同仁與邀訪學者俞偉超、李伯謙合影

1994年11月 同仁與邀訪學者俞偉超、李伯謙合影

1994年11月28日,史語所同仁與邀訪學者俞偉超、李伯謙合影。前排左起:管東貴、俞偉超、石璋如、張光直、李伯謙,後排左起:臧振華、蒲幕州、王汎森、羅泰、劉錚雲。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4ad4edda0571b16ad9318dfe27adb858.jpg?itok=0GZfJktQ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4ad4edda0571b16ad9318dfe27adb858.jpg?itok=TOFqVRcV
1995年12月 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學術研討會

1995年12月 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學術研討會

1995年12月,傅斯年百齡紀念學術研討會。前排左起:李孝定、何茲全、杜正勝,後排左起:邵玉銘、張光直、陳維昭。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a2b3116911b38c33daea2ef94cc34bd3.jpg?itok=KqSJNHO2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a2b3116911b38c33daea2ef94cc34bd3.jpg?itok=1O4oWUcu
1996年2月 「第五屆歷史研習營」人員合影

1996年2月 「第五屆歷史研習營」人員合影

1996年2月,「第五屆歷史研習營:物質文明與歷史發展」於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舉行。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d528ebc9213ea42dc29945722b1d28d.jpg?itok=4iOAV7Db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d528ebc9213ea42dc29945722b1d28d.jpg?itok=_JLKnQXN
1996年11月 「傅斯年講座」杜希德教授(Denis Twitchett)

1996年11月 「傅斯年講座」杜希德教授(Denis Twitchett)

1996年11月16日,「傅斯年講座」杜希德教授(Denis Twitchett)主講「史家、讀者與時間歷程」。左起:康豹、杜希德、杜正勝。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3d8f5a127b4f6c86d255c98aaab8405.jpg?itok=x0c-asBe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3d8f5a127b4f6c86d255c98aaab8405.jpg?itok=7jU07dH4
1997年9月 石璋如與劉益昌於蔡元培館北山腳下發掘現場

1997年9月 石璋如與劉益昌於蔡元培館北山腳下發掘現場

1997年9月27日,石璋如(左)與劉益昌於本院蔡元培館北山腳下發掘現場。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99a40cc039f2f96a69306fd9fae7e822.jpg?itok=QVOEHG-m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99a40cc039f2f96a69306fd9fae7e822.jpg?itok=ppaj70aI
1998年9月 歷史學博、碩士班畢業論文發表會

1998年9月 歷史學博、碩士班畢業論文發表會

1998年9月12日,杜正勝所長(中)主持「歷史學博、碩士班畢業論文發表會」。右為錢永祥、左為劉季倫。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b88bf9acad48183a48ed67ec7d8c6ee.jpg?itok=XaXBjKBM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b88bf9acad48183a48ed67ec7d8c6ee.jpg?itok=pKMYbbfr
1999年2月 「史語藝廊」揭牌

1999年2月 「史語藝廊」揭牌

1999年2月,「史語藝廊」開幕,石璋如院士(左)與杜正勝所長(右)揭牌。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3e870196712196b227b21b570b0b8866.jpg?itok=H1N3vJei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3e870196712196b227b21b570b0b8866.jpg?itok=UtA1EfIa
2000年10月 石璋如院士百歲壽慶暨同仁祝壽書畫展

2000年10月 石璋如院士百歲壽慶暨同仁祝壽書畫展

2000年10月19日,石璋如院士百歲壽慶暨同仁祝壽書畫展。左起:石璋如伉儷、許倬雲、林素清、李亦園,右前:陳奇祿。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db2a0b6a814c0c3a7dbc7951360c4bd.jpg?itok=BZmB_Xb-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db2a0b6a814c0c3a7dbc7951360c4bd.jpg?itok=1lzj68OF
2000年10月 石璋如院士百歲壽慶

2000年10月 石璋如院士百歲壽慶

2000年10月19日,石璋如院士(中)百歲壽慶,右為黃寬重、左為石夫人。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7fa68a2d9fedda605e4e834385b45ef.jpg?itok=fNBBsFib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7fa68a2d9fedda605e4e834385b45ef.jpg?itok=JpkHBhFQ
2001年11月 學術評鑑委員余英時院士參觀明清檔案工作室

2001年11月 學術評鑑委員余英時院士參觀明清檔案工作室

2001年11月2日,本所學術評鑑委員會召集人余英時院士參觀明清檔案工作室。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745148f193beda615031b035c8a85a55.jpg?itok=J9QQlSlU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745148f193beda615031b035c8a85a55.jpg?itok=fTK2nPxA
2003年12月 七十五周年所慶演講會

2003年12月 七十五周年所慶演講會

2003年12月22日,史語所七十五周年所慶演講會。左為王汎森、右為王明珂。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c0e9531e086b5d7c86ce9a46cf7fcc0f.jpg?itok=7c_-opqy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c0e9531e086b5d7c86ce9a46cf7fcc0f.jpg?itok=_U0ZQuC9
2004年5月 副院長參觀史語所Open house

2004年5月 副院長參觀史語所Open house

2004年5月19日,劉翠溶(左三)、賴明詔(左四)二位副院長於史語所Open house參觀拓印甲骨文。右一為王汎森、拓製者為李昌菁。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f68ec4d163770f9d6a88be9ab9148ed.jpg?itok=glmAb0nx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f68ec4d163770f9d6a88be9ab9148ed.jpg?itok=sVDyJvqm
2005年10月 史語藝廊「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展」揭幕

2005年10月 史語藝廊「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展」揭幕

2005年10月21日,史語藝廊:「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展」揭幕。左起:劉國松、管東貴、王汎森。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8b1699b8222c3738b9efae9dbbcb737.jpg?itok=GlzYW1bF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8b1699b8222c3738b9efae9dbbcb737.jpg?itok=0ycrKJrK
2006年6月 史語藝廊「柯錫杰攝影展」揭幕

2006年6月 史語藝廊「柯錫杰攝影展」揭幕

2006年6月27日,史語藝廊:「柯錫杰攝影展」揭幕。前排左起:柯錫杰、顏娟英、石守謙。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0f715a657f215a1f5807f3ecc0f4f385.jpg?itok=jEvYhAPh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0f715a657f215a1f5807f3ecc0f4f385.jpg?itok=2UGHR2kM
2006年11月 翁啟惠院長蒞臨文物館

2006年11月 翁啟惠院長蒞臨文物館

2006年11月4日,院區開放參觀,翁啟惠院長(右二)蒞臨文物館。左為吳政上主任。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ea1515aed76f3f7807c18b7575ec236.jpg?itok=LkKrXIVa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ea1515aed76f3f7807c18b7575ec236.jpg?itok=QF8nU8rE
2008年7月 本所學術評鑒委員參觀古籍修裱

2008年7月 本所學術評鑒委員參觀古籍修裱

2008年7月8日,本所學術評鑒委員參觀古籍修裱。左起:栗山茂久、羅泰、Pierre-Etienne Will、吳振武、陶晉生。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96d9bb0cf3f258616fa2f921ea1003db.jpg?itok=AnhACMSX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96d9bb0cf3f258616fa2f921ea1003db.jpg?itok=A2O-CmL6
2009年10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參觀文物陳列館

2009年10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參觀文物陳列館

2009年10月7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參觀文物陳列館。左起:王汎森、內田純子、大江健三郎。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e659c99dcfb4ee237b92d0b079c4c424.jpg?itok=3Sep_g-g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e659c99dcfb4ee237b92d0b079c4c424.jpg?itok=TdeuVhEc
2009年12月 中原考古文物盤點

2009年12月 中原考古文物盤點

2009年12月31日,中原考古文物盤點。左:臧振華、陳光祖,右:黃銘崇、王道還。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95aba02ce25e343b64b88c59d93376ca.jpg?itok=t6xHe9ij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95aba02ce25e343b64b88c59d93376ca.jpg?itok=iLsYxJT9
2013年10月 八十五周年所慶演講會

2013年10月 八十五周年所慶演講會

2013年10月22日,八十五周年所慶演講會,王汎森副院長主講「從哲學史到思想史—胡適學術觀點的轉變」,右為黃進興所長。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fca37b0b210adab76904bb98200044c6.jpg?itok=ax5riTWM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fca37b0b210adab76904bb98200044c6.jpg?itok=8tA5KpTj
2013年11月 同仁與瑞典馬悅然院士(Göran Malmqvist)蒞所參訪

2013年11月 同仁與瑞典馬悅然院士(Göran Malmqvist)蒞所參訪

2013年11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院士來訪及演講。左起:王汎森、黃進興、馬悅然、陳文芬。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d2c2fad7bbcdbcfefe21e3f1d939152c.jpg?itok=y5dDB3jx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d2c2fad7bbcdbcfefe21e3f1d939152c.jpg?itok=lNb7dpux
2014年5月 本所桌球隊榮獲「本院所際桌球賽」冠軍

2014年5月 本所桌球隊榮獲「本院所際桌球賽」冠軍

2014年5月8日,本所桌球隊榮獲「本院所際桌球賽」冠軍。前排左起:林麗花、傅玉琴、林富士(領隊)、王躍龍、陳正國、黃文宏,後排左起:陳良首、張志明、陳建廷、康豹、陳典君。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0f76fb1b8abfd26fa43bd76ea49b5b7f.jpg?itok=IRhsfIgl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0f76fb1b8abfd26fa43bd76ea49b5b7f.jpg?itok=Eb0cWLSB
2014年7月 學術評鑑委員參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拓片

2014年7月 學術評鑑委員參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拓片

2014年7月8日,學術評鑑委員參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拓片。左起:黃進興、夏伯嘉、劉錚雲、Stephen Teiser、林富士、夫馬進、羅泰。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02b3a6b05a946ae65064438fe3c4e1b5.jpg?itok=uo_NL123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02b3a6b05a946ae65064438fe3c4e1b5.jpg?itok=sbISQuGz
2014年12月 「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發行典禮

2014年12月 「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發行典禮

2014年12月10日,「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發行典禮。右三:黃進興所長、右四:王汎森副院長、右五:中華郵政翁文祺董事長。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7d3bd9ab208943ca633d73910a534bda.jpg?itok=t_VWfmLq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7d3bd9ab208943ca633d73910a534bda.jpg?itok=AsfahP5y
2016年10月 廖俊智院長偕同三位副院長參觀文物館

2016年10月 廖俊智院長偕同三位副院長參觀文物館

2016年10月月,廖俊智院長偕同三位副院長視察本所,參觀文物館。左起:廖院長、陳光祖、李宗焜、吳重禮、孫以瀚、劉扶東、周美吟、藍敏菁。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b665e2e2daae0b16a80df706a5a7c9c3.jpg?itok=dYdCN5CN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b665e2e2daae0b16a80df706a5a7c9c3.jpg?itok=efssXPAj
2018年4月 傅斯年圖書館拓片修復作業

2018年4月 傅斯年圖書館拓片修復作業

2018年4月13日,傅斯年圖書館拓片修復作業。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10c8132b813b6a6a9b28f07785c2152.jpg?itok=UFIF6mp5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10c8132b813b6a6a9b28f07785c2152.jpg?itok=TDv9tQqX
2018年5月 臺灣考古標本整理

2018年5月 臺灣考古標本整理

2018年5月23日,臺灣考古標本整理。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658ad4627a66a960d8478378a938c6f7.jpg?itok=yBLWhINt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658ad4627a66a960d8478378a938c6f7.jpg?itok=UJUS6tzF
2018年5月 明清檔案修裱情形

2018年5月 明清檔案修裱情形

2018年5月23日,明清檔案修裱情形。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fb06fe34a14ecdf740034b835bc1fb4d.jpg?itok=RKM65f6w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fb06fe34a14ecdf740034b835bc1fb4d.jpg?itok=GtqlDVlJ
2019年5月 「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開幕典禮

2019年5月 「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開幕典禮

2019年5月15日,文物陳列館舉辦「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開幕典禮。左起:黃銘崇、文化部人員、張正中(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進興副院長、陳正國、楊式昭。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1cd183b2533d2d2084a4746922e2d270.jpg?itok=0QegUMr9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1cd183b2533d2d2084a4746922e2d270.jpg?itok=-J1Uz0rd
2019年11月 莊淑旂博士文物捐贈典禮

2019年11月 莊淑旂博士文物捐贈典禮

2019年11月19日,莊淑旂博士文物捐贈典禮。左起:王明珂、莊壽美、莊靜芬、陳熙遠。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975eebde0df3109a1076145400e06926.jpg?itok=j3aWD7XT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975eebde0df3109a1076145400e06926.jpg?itok=9PuXIYAB
2020年11月 黃進興特聘研究員榮退合影

2020年11月 黃進興特聘研究員榮退合影

2020年11月5日,黃進興退休茶會,同仁合照。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mcode/565085d2ec69f4220c9f4d1d1dfb0d16.jpg?itok=ES7He5GI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muse_styles/color_box_match/mcode/565085d2ec69f4220c9f4d1d1dfb0d16.jpg?itok=TXY3sax9

錄音檔案

勞榦「漢代木簡的意義」(1961/03/26)

勞榦「漢代木簡的意義」(1961/03/26)

  這場一九六一年三月的學術演講,是為了紀念傅斯年先生冥誕,由台灣大學與史語所共同舉辦。演講者勞榦先生特意以「漢代木簡的意義」為題,以表彰傅斯年先生對居延漢簡整理出版工作的貢獻。居延漢簡尚在整理之際即遭逢中日戰爭,命途多舛,傅先生在學術使命與民族自尊的支使下,為出版工作大力奔走,而勞榦先生正是他寄予釋文重任的對象。勞先生不辱使命,於戰期與戰後的艱困條件中出版研究成果,但直至一九五七年於台北出版《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一九六〇年出版《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傅先生念茲在茲的出版工作才算正式完成。這場演講舉辦於《居延漢簡.考釋之部》付梓之際,勞先生以此總結研究心得並告慰傅先生在天之靈,可說別具意義。   在這場演講中,勞先生介紹了從簡牘到紙張的書寫材料演進,也指出漢簡對於漢代歷史具有證實、補充與校正的作用。正史以記載政治運作為主,是一種大人物的歷史,漢簡等地下材料則是無意中所留下,恰巧逃過史家的偏見,揭露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也對歷史是科學抑或藝術的問題陳述己見,肯定科學史學追求客觀的態度,也提示考古材料正可作為評價客觀的尺度。(劉欣寧)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audio/1209/%E5%8B%9E%E6%A6%A6%E3%80%8C%E6%BC%A2%E4%BB%A3%E6%9C%A8%E7%B0%A1%E7%9A%84%E6%84%8F%E7%BE%A9%E3%80%8D_3.jpg?itok=_iGNYjNU
/media/03f4bf779ad6c894674d7863b14895e4/32/31/36/39/31/39/ascdc_muse.pdf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546528389d97137ae4cede29e50c81e2
李濟「考古資料的解釋問題」(1963/10/01)

李濟「考古資料的解釋問題」(1963/10/01)

  享有「中國考古學之父」美譽的李濟先生(1896-1979),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掘殷墟的重要推手,他亦致力於研究地下出土的第一手史料,希望透過考古材料,重建上古中國的歷史與文明。   迄今,考古材料仍是學界認識遠古的重要線索。不僅是考古學家,只要是對人類的過去懷有興趣,相關領域的學者,莫不試圖運用這些殘斷支離卻又引人入勝的地下珍寶,作為各自學說的論據。然而,到底該如何合理地解釋考古材料?   在這分錄製於一九六〇年代的錄音檔中,李濟先生便試圖回答這個基本但又艱澀的大哉問。首先,出土器物必須進行專門性的考古學研究。其次,分析考古材料有其侷限,無法得出對號入座的細節,如陶片的擁有者。再者,研究考古材料存在不同的層次,包括物質文化、人類生活,與社會組織。此外,引用英國考古學家Stuart Piggott(1910-1996)之說,指出若要從考古材料得到正確的知識,就必須問正確的問題。   李濟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言猶在耳。對今日的後學,不啻為暮鼓晨鐘。(李修平)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audio/1209/%E6%9D%8E%E6%BF%9F%E3%80%8C%E8%80%83%E5%8F%A4%E8%B3%87%E6%96%99%E7%9A%84%E8%A7%A3%E9%87%8B%E5%95%8F%E9%A1%8C%E3%80%8D.jpg?itok=vbWrd0lW
/media/03f4bf779ad6c894674d7863b14895e4/32/31/38/37/35/34/ascdc_muse.pdf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89928b8e63d4dfc6427c7135f6256bbf
李濟「安陽發掘」(1964/03/24)

李濟「安陽發掘」(1964/03/24)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李濟先生(1896-1979)的帶領之下,於河南安陽進行15次考古發掘。史語所的田野工作,一方面,證明今日的安陽即三千年前的晚商都城殷墟,另一方面,更奠定往後中國考古學百年的發展基礎。   一九四八年,史語所遷臺。由於歷史鉅變,身為殷墟遺址最具代表性的發掘者,李濟先生無法繼續在殷墟進行考古工作。儘管如此,他仍獻身於殷墟考古材料的研究,發表大量學術論著。   除了嚴謹的學術研究,李濟先生也藉由生動活潑、平易近人的演講,推廣史語所的殷墟考古成果。這段錄製於一九六〇年代的錄音,即為最佳例證。在演講中,年已六旬的李濟先生,首先強調安陽發掘資料,具有承先(史前的材料)啟後(西周以後的材料)的重要學術意義。接著,他藉由幻燈片,娓娓道來小屯宮殿區、YH127甲骨坑,與西北岡王陵區的考古發現。最後,他更以「我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結束演講,充分反映李濟先生求真求實的學者本色。(李修平)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audio/1209/%E6%9D%8E%E6%BF%9F%E3%80%8C%E5%AE%89%E9%99%BD%E7%99%BC%E6%8E%98%E3%80%8D.jpg?itok=4KW4SNK9
/media/03f4bf779ad6c894674d7863b14895e4/32/31/36/39/33/34/ascdc_muse.pdf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6edb0f85a55099face2e4a431d8446c9
勞榦「從儒家地位論漢代政治」(1976/08/05)

勞榦「從儒家地位論漢代政治」(1976/08/05)

  勞榦先生自一九六二年起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此次演講是他一九七六年返國參加院士會議之後所作,精華版已收錄於《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一書。   眾所周知,漢代是儒家定於一尊的時期,但這出於偶然或必然?儒家僅是學術思想中的一支,抑或代表文化之公約數?學者對此有不同的意見。勞先生採取後者的立場,指出早在漢代以前,儒家就是中國思想的正統,孔子是對傳統思想予以集大成。在此認識下,勞先生進一步分疏儒法關係,認為儒法之間的矛盾不如想像中大。即使秦代採取極端,也不可能徹底的反對儒家,法家之根柢仍在於儒家。而漢代的儒與法,實際上分屬原則與方法的不同層次,表面上的儒法之爭實則僅是政策路線之爭。   勞先生一方面認為儒家思想作為正統、主流持續到現代,一方面也指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從未實現。儒家主張禪讓,反對家天下,與今日之國會政治有相通之處。儒家面臨的挑戰始終是外戚、宦官等政治問題,而非儒法、儒道之間的競爭。   在這場演講中,勞先生展現了他處理歷史課題時深厚的現實關懷。(劉欣寧)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audio/1209/%E5%8B%9E%E6%A6%A6%E3%80%8C%E5%BE%9E%E5%84%92%E5%AE%B6%E5%9C%B0%E4%BD%8D%E8%AB%96%E6%BC%A2%E4%BB%A3%E6%94%BF%E6%B2%BB%E3%80%8D_1.jpg?itok=wEMsOt6r
/media/03f4bf779ad6c894674d7863b14895e4/32/31/36/39/31/35/ascdc_muse.pdf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a6ee108cb73b942ecf418b7f271e4f97
余英時「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1976/08/07)

余英時「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1976/08/07)

  余英時先生於一九七一年首度來到臺灣,一九七四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當時幾篇震撼臺灣學術社群的長文,也多發表於這個時候。如一九七五年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略論清代儒家的新動向〉,一九七六年的〈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此次整理出來的「逐字稿」,則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七日余先生在重慶南路的中華文化復興大樓(今「文化總會」)發表的「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的紀錄。當天演講的主持人是史語所所長屈萬里院士。   余先生當天演講的內容,基本上溶合了稍早(一九七〇年)的〈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及前面提到的〈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略論清代儒家的新動向〉三篇文章而成。   余先生主要是認為清代考證學的最初源頭是由宋明理學程朱、陸王,「道問學」、「尊德性」兩派的思想爭論所「逼」出來的。理學中「尊德性」的傳統,使得「道問學」有不同的表現。余先生在演講中談到,清代發展出一種「為學問而學問」的學風,這種重視知識而抗絕一切道德掛帥的學風,是很可貴的,也是值得進一步推展而最後與自然科學接榫。   這篇講稿中也有上述幾篇論文所未直接鋪敘的,即他認為在當時談「文化復興」的氛圍下,應該謀求「古」與「今」的接合。而這種結合不是漫無目的的,應該是經過「分解」、「選擇」之後才進行,而清學中重知識的傳統值得積極援引來與建立現代學術。   此外,余先生在演講中也提到,「可是在今天如果把道德跟政治完全結合」「誰有政治,誰就有道德」是一件危險的事。他認為當時中共強調「紅」與「專」,甚至於要「紅」不要「專」,是輕視知識、鄙棄知識,而只重「黨性」(「共產黨員的道德」),他說如果「尊德性走到這個過分歪曲的程度上」則流弊不少,值得警惕。(王汎森)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audio/1209/wm_154084.jpg?itok=AwZbTEbF
/media/03f4bf779ad6c894674d7863b14895e4/32/31/35/39/36/34/ascdc_muse.pdf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8f9f671f9e82fd6b1da5c9daa49fc6e6
嚴耕望「我治史的歷程與前瞻」(1988/07/14)

嚴耕望「我治史的歷程與前瞻」(1988/07/14)

  本篇演講為嚴耕望先生一路求學與治學的心得分享。嚴先生自述,自幼便不喜歡受人束縛,只願意在有興趣的事物上用功。故高中雖然數學成績好,卻基於興趣選讀了前途較窄的歷史系。這種不在乎外界眼光的特質,使他能不受一時風氣之影響,專注於自己的研究。   嚴先生研究方法的要點,在於精讀與耐心。精讀的對象首先是史料,又以傳統文獻尤其重要。精讀時也不針對特定的題目,以期建立全盤、開闊的視野。有此基本功後,研究新材料時才能發掘各方面的價值。至於別人的二手成果,只要找幾篇好文章細讀,取其思路即可。   寫文章與發表方面,嚴先生主張慢工出細活。因為初稿總是會有許多問題,要盡可能耐心修正、廣博吸收,以免誤人。且耐心修改,不濫發文章,亦是一種修養。他提醒,中國傳統上學問與修養是一體的。如果學者受外界的誘惑,去追求名利,那學問很容易半途而廢。讀歷史不僅僅是延續前人的記錄,也應該從中學習如何處世。   作為後進學者,我認為嚴先生以精讀傳統文獻為基本功,以開闊視野發掘新史料價值的研究方法,至今依然適用。必須抵抗外界的誘惑與壓力,堅持耐心而嚴謹的學術工作這點,亦使人心有戚戚焉。儘管現在的制度環境很難容許學者們十年磨一劍,但嚴先生舊日所言,仍不失為一種該努力的方向。(高震寰)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audio/1209/%E5%9A%B4%E8%80%95%E6%9C%9B%E3%80%8C%E6%88%91%E6%B2%BB%E5%8F%B2%E7%9A%84%E6%AD%B7%E7%A8%8B%E8%88%87%E5%89%8D%E7%9E%BB%E3%80%8D_0.jpg?itok=fYcYSGoj
/files/muse_portal/document/1209/32/31/39/31/37/33/%E5%9A%B4%E8%80%95%E6%9C%9B%E3%80%8C%E6%88%91%E6%B2%BB%E5%8F%B2%E7%9A%84%E6%AD%B7%E7%A8%8B%E8%88%87%E5%89%8D%E7%9E%BB%E3%80%8D.pdf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7f65f45db5ac2b78f15a95410bc8d6a1

歷史影片

牛方鼎與鹿方鼎的出土

牛方鼎與鹿方鼎的出土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20230616%E7%89%9B%E6%96%B9%E9%BC%8E%E8%88%87%E9%B9%BF%E6%96%B9%E9%BC%8E%E7%9A%84%E5%87%BA%E5%9C%9F_3.png?itok=0oXynq9K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0b5a57960b542695b2a445622ffe4797
冠帶巷裏的殷墟發掘團

冠帶巷裏的殷墟發掘團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20230626%E5%86%A0%E5%B8%B6%E5%B7%B7%E8%A3%8F%E7%9A%84%E6%AE%B7%E5%A2%9F%E7%99%BC%E6%8E%98%E5%9C%98_3.png?itok=PieivbsJ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187b3ac9f395cb770d3ae76fdf808869
殷墟發掘的生力軍

殷墟發掘的生力軍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20230616%E6%AE%B7%E5%A2%9F%E7%99%BC%E6%8E%98%E7%9A%84%E7%94%9F%E5%8A%9B%E8%BB%8D_3.png?itok=VQ2YUx6v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44cab0dd1a82b2e1209eb3df25f76c6b
殺殉與陪葬

殺殉與陪葬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20230616%E6%AE%BA%E6%AE%89%E8%88%87%E9%99%AA%E8%91%AC_5.png?itok=8bcC10-z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59b3f1f7078cac5862db59b7d22d28ec

藏品介紹

文物的足跡:臺灣古代玻璃飾品的海上之旅

文物的足跡:臺灣古代玻璃飾品的海上之旅

文物裡有故事,那又是怎麼樣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邀請本所研究人員為大家聊聊文物透露的蛛絲馬跡,本集由王冠文老師主講「文物的足跡:臺灣古代玻璃飾品的海上之旅」。 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玻璃飾品五顏六色,很難從外觀分辨它們各自的不同。 透過化學分析,我們得知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玻璃飾品,來自西亞、南亞與中國等地。 這些來各地的玻璃飾品,它們的成分有什麼差別?它們又各是什麼時候出現在臺灣的呢?一起來趟臺灣考古出土玻璃飾品的知識旅程吧。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E7%8E%8B%E5%86%A0%E6%96%87%E8%80%81%E5%B8%AB.png?itok=r3kMdV3r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fa997cb274b86562b36ed63d5b839e01
墓誌銘的虛與實——談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

墓誌銘的虛與實——談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

文物裡有故事,那又是怎麼樣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邀請本所研究人員為大家聊聊文物透露的蛛絲馬跡,本集由陳韻如老師主講「墓誌銘的虛與實——談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 墓誌銘是古代中國一種以紀念亡者為目的所做的傳記,撰寫目的有兩種:一是向生者介紹、紀念亡者,與保存亡者的生平事蹟;二是向死後的世界引介亡者。寫作風格常是隱惡揚善,虛虛實實。有關墓誌銘這項史料,就讓我們透過宋代文豪蘇軾為過世乳母任氏所撰寫「蘇軾乳母任採蓮墓誌銘」,來一探墓誌銘的製作方式、內容撰寫格式,以及當中的虛、實。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E9%99%B3%E9%9F%BB%E5%A6%82%E8%80%81%E5%B8%AB.png?itok=K_jD1dfL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07a74804e28bb4ccda33244e24316584
居延漢簡中的戍卒與契約

居延漢簡中的戍卒與契約

文物裡有故事,那又是怎麼樣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邀請本所研究人員為大家聊聊文物透露的蛛絲馬跡,本集由劉欣寧老師主講「居延漢簡中的戍卒與契約」。 居延漢簡是漢代邊塞遺留下來的簡牘文書,紀錄了西漢中晚期到東漢初,當地軍民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活動情形。 在史語所研究人員的整理下,發現居延漢簡中有很多交易紀錄。其中,來自外地的戍卒與當地人之間的紡織品交易行為,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戍卒到邊地戍守時,還會攜帶紡織品赴任? 身為外地人的戍卒與居延當地人進行交易時,又是如何保障彼此的買賣行為呢? 就讓我們透過居延漢簡上的信息,來了解漢代交易契約與驗證方式。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E5%8A%89%E6%AC%A3%E5%AF%A7%E8%80%81%E5%B8%AB.png?itok=6j3kzHr7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94a856aaab16ed4cac0501775628b101
傅斯年圖書館簡介

傅斯年圖書館簡介

本影片簡介傅斯年圖書館之建館沿革、館藏概述、數位典藏、閱覽服務與典藏推廣等方面。 考量影片篇幅有限,有關本館善本古籍主要來源之部分介紹諒未能周全,茲將未盡事宜補充如下: 一、 民國二十三年承院方撥存大學院時期購自南京鄧邦述「羣碧樓」藏書。 二、 民國三十五年承教育部撥交接收自日本北平「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之善本書。 三、 民國三十六年購自江安傅增湘「藏園」部分藏書,如北宋刊本《史記》、南宋蜀本《南華真經》。另,宋刊《文苑英華》係民國三十五年底,本所透過徐鴻寶(字森玉,1881-1971)代為購得卷271-280一冊,此為本所購入的首部宋刊本。 四、 餘請詳見本館網頁:「特色簡介與精品選萃」。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E5%82%85%E6%96%AF%E5%B9%B4%E5%9C%96%E6%9B%B8%E9%A4%A8.jpg?itok=7Kzzl0KT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d02ff7bea6b1f20643cb95ddd63ab762
殷商時代人、物的流動與同位素分析

殷商時代人、物的流動與同位素分析

文物裡有故事,那又是怎麼樣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邀請本所研究人員為大家聊聊文物透露的蛛絲馬跡,本集由林圭偵老師主講「殷商時代人、物的流動與同位素分析」。 1928年到1937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發掘工作,這些考古發掘成果讓我們得以一窺殷商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工藝成就。 早期,我們大多是透過肉眼觀察這些殷商出土文物。 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在同位素科學分析方法的運用下,我們能更瞭解殷商時代的環境狀況,以及人、物流動的訊息。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E6%9E%97%E5%9C%AD%E5%81%B5%E8%80%81%E5%B8%AB.png?itok=vlLwNt-Q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b218aca9de65d7ced42b582c0910d422
上古中國兵器之王:不可不知的青銅戈冷知識

上古中國兵器之王:不可不知的青銅戈冷知識

文物裡有故事,那又是怎麼樣的故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邀請本所研究人員為大家聊聊文物透露的蛛絲馬跡,本集由李修平老師主講「上古中國兵器之王:不可不知的青銅戈冷知識」。 戈是上古中國常見的武器。 戈的材質非常多樣,有鉛做的、玉質,以及常常見到的青銅材質。不同材質的戈有不同的用途。 在影劇作品裡頭見到的長戈,是因為車戰的需求而發展成這個樣態。但根據歷史語言研究所發掘的1004商王大墓出土結果,戈在商代是近戰的武器呢。 快來看看更多關於戈的知識吧。
https://openmuseum.tw/files/muse_portal/styles/front_exhibitions_main/public/file_cover/video/1209/%E6%9D%8E%E4%BF%AE%E5%B9%B3%E8%80%81%E5%B8%AB.png?itok=hgUTsC28
https://openmuseum.tw/muse_download/2e2627d0bc211ce34aec95ffe166ea97